<noframes id="brfbx">

      <noframes id="brfbx"><address id="brfbx"><nobr id="brfbx"></nobr></address><address id="brfbx"></address>
        現代資訊現代實驗室裝備網
        全國服務熱線
        021-66180027、0731-84444840

        安徽大學科教融合筑基一流學科建設

           2020-04-21 青塔網1327
        核心提示:近年來,安徽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,以“爭一流、重服務、創特色”為原則,以打造世界一流學科為重點,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,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深度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,不斷推動科教融合、協同創新,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。
         微信圖片_20200421141116
        安徽大學國家杰青張忠平教授指導研究生做實驗

        近年來,安徽大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,以“爭一流、重服務、創特色”為原則,以打造世界一流學科為重點,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,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深度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,不斷推動科教融合、協同創新,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。

        建立科學研究“大平臺”

        2017年9月,“雙一流”建設學校和學科名單公布,安徽大學“材料科學與工程”入選。借著國家“雙一流”建設的東風,聚焦材料科學、能源科學、環境科學等領域,安大成立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。該研究院在校內整合8所理工科學院科研資源,校外與科研院所、企業合作,旨在交叉、創新、合作過程中打造一個科研“高峰平臺”。這是安大推進科教融合,助推學科內涵發展的一次新嘗試。

        要實現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,僅靠單個學科、單個平臺難以支撐,要找到學科群堅實發展的動力。為此,安徽大學整合資源,按照一流牽引、主干強身、交叉驅動的思路,分層建設一流學科“大平臺”。

        一是科教融合,建立學科“交叉平臺”。瞄準國家戰略、學科前沿重大科技問題,積極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、中科院等國家級科研平臺無縫對接,學校先后搭建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、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、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,與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一起形成四大學科交叉平臺。

        二是聚焦重點,建立學科“創新平臺”。為夯實一流學科基礎,學校又相繼建設了“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產教融合研究院”“多源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應用”“農業生態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”等一大批新興高水平交叉學科平臺,新增“功能雜化材料結構與性能調控”教育部重點實驗室、“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”安徽省實驗室,為學科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
        三是深入拓展,搭建學科“國際平臺”。圍繞解決重大問題、攻克重要技術等問題,學校實施“111計劃”學科引智基地建設,建立國際聯合實驗室,強化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國際組織合作,組織協同開展科研攻關。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共建4所孔子學院、9個中國中心,2個平臺入選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名單。

        瞄準“卡脖子”關鍵技術,安徽大學在功能材料設計與精準合成制備、量子材料微觀結構與電子態研究等領域均取得了研究突破。安大重點培育的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科群建設成效顯著,形成徽州文化、徽州社會史、新安理學及皖派學術史等特色優勢。正式出版的《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(一)》,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、存詩數量最多的古本。同時,安大積極構建國際徽學研究交流機制,通過舉辦首個全國性徽學學術研討會、召開全球首屆徽學學術大會,推動徽學拓展成全球共享之學。

        培育協同創新“新引擎”

        由安徽大學科研人員牽頭研發的光電感測科技成果,以5022萬元作價入股創辦科技企業,創下了省屬高??萍汲晒D化金額的最高紀錄。這是安大探索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的一個實例。

        為探索靈活多樣的校企、校校、校地等協同創新模式,安徽大學建立了涵蓋文化傳承、區域發展、行業產業等各類型協同創新中心,并引導各中心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。

        一是校地合作,貢獻科學發展“新智慧”。圍繞新農村建設,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、宿州市政府等單位,安大成立“農村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”協同創新中心,在宿州市成功試驗“農業產業化聯合體”,由國家六部委向全國推廣;圍繞依法治省,與省委政法委共建法治研究院,參與起草50余項法律法規規章。

        二是校校合作,帶動省屬高校“新發展”。安徽大學通過與省屬高校結對幫扶以及培養導師、支撐平臺建設、牽頭建立創新聯盟等方式,帶動提升省屬高校整體水平。

        三是校企合作,培育創新發展“新動能”。圍繞安徽主導產業發展需求,安大與400多家制造業相關企業緊密合作,聚焦全球先進制造業領域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業態和新模式,為合肥打造中國“白色家電之都”、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,特別是世界制造業大會永久落戶安徽作出重要貢獻。

        安徽大學已與省內16個市簽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,與5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,與600多家企業保持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。學校在先進功能材料、信息技術研發領域取得一批重要創新成果,如研發激光測量與光纖傳感特種裝備、攻克水性聚氨酯材料工藝難關、創新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設計新方法等,為創新發展培育了“新引擎”。

        構建協同育人“立交橋”

        “發表SCI學術論文40篇,其中第一作者論文20篇(包含JCR一區16篇,二區4篇),總影響因子超過180,文章總被引超過700次……”這是安徽大學有機化學專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康熙在碩、博期間交出的一份成績單。

        在康熙看來,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優異的科研成果,得益于安大“基地+”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。自2010年以來,安大共建設7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,融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其教育科研區資源,聯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院所,通過選聘高層次人才、共享大科學裝置、參與重點重大項目,開展聯合培養,累計招生491人。

        除搭建與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平臺外,依托綜合性大學的優勢,安大不斷拓展育人空間,探索開環教育體系,構建協同育人“立交橋”。

        一是瞄準重點行業領域,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。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和科大訊飛、長鑫存儲等科技企業共建“集成電路先進材料”“集成電路器件”等5個英才班,實施科研訓練計劃和海外交流計劃,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。

        二是瞄準國家戰略發展需要,培養緊缺人才。圍繞兩個貫穿(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創新創業教育)、三基并重(知識、能力、素質)、三段培養(通識、學科基礎、專業教育)、多種類型的“233N”本科人才培養模式,安徽大學與合肥市政府共建互聯網學院,培養“互聯網+”戰略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。

        三是瞄準學術研究前沿,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人才。以“開放聯動、共贏發展”的理念創新中外合作辦學體制,布局建設海外辦學基地。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,建立“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”。實施“第二校園學習計劃”,瞄準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和國際一流本科生教育優質資源,至今已組織400余人次學生赴境內外著名大學學習。

        四是瞄準思想政治教育,培養德才兼備人才。安大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培養人才的全過程,現形成“新思想進思政課創新行動”“問題導入、專題拓展”教學法等系列改革創新成果,著力做優思政課程,打造了“文典大講堂”“磬苑對話”等系列有影響力的課程思政講堂。圍繞網絡育人目標,學校承建全國首家省級高校網絡思政工作中心,統籌和服務全省123所高校網絡思政工作,不斷拔高思政育人標桿。

        所謂大學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學校堅持引才與育才并重,以實施“高層次人才引育計劃”“青年教師培養計劃”“優秀人才計劃”為抓手,構建一流學科“人才庫”。一是加速匯聚高端“人才庫”。搶抓編制周轉池試點機遇,建設院士工作站,采取“大師+團隊”“雙聘”“特聘”“預聘”等形式,加速高端人才匯聚。二是積極培育卓越“人才庫”。為加快教師能力提升,通過開展“金課”建設培訓班、網絡培訓,構建團隊“傳、幫、帶”機制,積極遴選支持多名骨干教師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研究,提高教師產學研合作深度和人才培養能力。三是加大教師考評改革。2017年,安大成功入選教育部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范校,建立以貢獻和質量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,從制度上鼓勵教師專注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,積極從事科技成果轉化。

        合肥科學島的大科學裝置國際領先,如今已向安大開放,科學島的研究員有一部分在安大教學,這樣一來科研和教育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。”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表示。


         
       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
         
        更多>同類資訊
        推薦圖文
        推薦資訊
        點擊排行
        国产日韩一级A片

          <noframes id="brfbx">

            <noframes id="brfbx"><address id="brfbx"><nobr id="brfbx"></nobr></address><address id="brfbx"></address>